@房财经 王哲
等待了半年的时间,王晓松和新城控股,主动降低了A股定增的目标值。
9月25日晚,新城控股发布了多条公告,全部指向一个事项——将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金额,调整至不超过45亿元,对应的发行数量为不超过发行前新城控股总股本的20%。
公告日白天,新城控股召开了第三届董事会第18次会议,董事会主席王晓松领衔的5名董事,全票审议通过了此次调整方案。
去年11月底,监管层面针对房企的“第三支箭”政策落地,这让尘封已久的房地产股权融资,再次回归大众视野。
在此政策的支持下,多家房企开始酝酿启动了A股定增计划,新城控股也是其中之一。
今年3月13日,新城控股对外公布了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。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,发行不超过发行前总股本30%的股份,即不超过约6.767亿股,募集资金不超过80亿元。
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资净额,其中56亿元,将用于温州、东营、重庆、泰安、宿迁、大同等6个地区的项目建设,剩余24亿元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
与其他同行发布预案后,经股东大会审批,再经交易所例行问询,最终等待证监会的审批不同,新城控股在发布定增预案后,直至此次调整公告的发出,长达半年的时间里,一直处于无音讯状态。
在最新的调整方案中,定增规模与此前比少了10%,相应的募资金额也较之前减少了43.75%。
这也意味着,修订版方案募集资金净额中,用于6个项目的投资建设资金,将缩减至31.5亿元,而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金额,也将减至13.5亿元。
除此之外,修订版其他内容与此前的预案完全一致。
房财经粗略统计,自“第三支箭”政策出台以来,已明确推出A股定增计划的房企逾20家,而获得批准的有7家,多为国央企开发商。
从时间表上看,已经获批的房企,其公布定增预案的时间大多为去年12月份,而批准时间多为今年6月份。其中中交地产获批时间最短,从2月24日预案的发布,到6月6日获批,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;而最长的则为华发股份,历时8个月。
换句话说,从已经A股定增获批的案例来看,股权融资的时间普遍在半年左右,而新城控股为何在等待6个月时间后,依然无果?
募资金额过大,或许是重要原因。
新城控股第一次预案80亿元的拟募资金额,在所有已计划A股定增的房企中,排名第3;在民营房企中,位列第一,比荣盛发展、中南建设、迪马股份加一起的总和还高出5亿多元。
排在新城控股前头的分别是保利发展的125亿元、招商蛇口89.28亿元,它们是根红苗正的国央企。而陆家嘴、华发股份这样的地方国企,其募资金额也分别为67.44亿元、60亿元。
很显然,在一众国央企股权融资金额面前,王晓松想借助政策的敞口,让新城控股在股权融资端,“一口吃成胖子”的想法,并不现实。
然而,即便在大幅调低融资规模后,新城控股45亿元的募资金额,依然是当下民营开发商中融资规模最多的,排在它后面的荣盛发展为28.74亿元。
事实上,从去年政策的放开,到各家房企推出A股定增计划,尽管敞口打开了,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,并非一帆风顺。
目前唯一获得批准A股定增的民营房企为大名城,它的定增规模为25.5亿元;另一家获批的福星股份,也只是涉足房地产业务。
从时间上看,目前排在新城控股前面推出定增计划的民营房企,还有三湘印象、荣盛发展、苏宁环球、中南建设、迪马股份等,它们直至此刻,仍在推进过程中。
这其中,中南建设于9月25日,向深交所回复了2023年半年报更新版的例行问询函。
相对而言,这些民营房企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债务问题,而新城控股的基本面良好,是为数不多没有出现债务危机的民营房企。
此次将计划募资金额近乎减半后,王晓松能否如愿获得监管层的审批,则只能等待。
但当下,新城控股的现金流正在不断缩减中。
截至上半年末,经营活动现金流量74.34亿元,同比减少35.37%;投资现金流量净额5.65亿元,同比增加400%;筹资现金流量净额-92.38亿元,同比收窄53.26%。
期末,新城控股拥有现金及等价物203.35亿元,较上年同期380.5亿元,减少46.56%。
分享到微信
格力地产被罚,多元化“后遗症”浮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