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房财经王哲
2022年下半年伊始,张玉良的绿地控股就迎来了“开门黑”。
7月1日至5日,仅仅5天时间,绿地控股就发生了4起被法院强制执行的司法案件,执行总标的共约7.15亿元。
看来,随着时间推移,债务缠身的世界500强企业绿地控股,下半年的日子,将愈加难过。
5天4次被执行
7月1日,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,根据(2022)赣0113执5004号案号,原告上海鸿立建设有限公司,起诉上海绿地集团江西申江置业有限公司、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案,进入首次执行阶段。
被告绿地江西申江、绿地控股成被执行人,执行标的157.16万元。
仅仅3天后,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,同时将绿地控股列为被执行人,执行标的总计7.133亿元。
其中武汉中院的执行标的为6.73亿元,原告中建三局,被告武汉绿地滨江置业有限公司、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、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。该案于2022年4月4日开庭,案由为民间借贷纠纷。
黄陂区人民法院判决的一桩建设工程合同纠纷,原告中铁上海工程局,被告武汉申绿国展实业有限公司、武汉绿地滨江置业有限公司、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。
该案2021年12月29日一审结束,绿地系败诉,后又上诉,2022年5月27日二审结束,结果驳回绿地集团上诉,维持原判。
7月4日进入首次执行阶段,绿地系3家公司成被执行人,执行标的4026.9万元。
7月5日,南昌市红谷滩区法院,再次将绿地江西申江置业、绿地集团列为被执行人,执行标的15.5万元。该案的原告为上海宏誉建筑装饰有限公司。
短短5天,绿地控股4次成被执行人,执行标的总额达到7.15亿元。
房财经统计,2022年截至目前,绿地控股共有8起司法案件成被执行人,执行标的共计10.07亿元。除了6月15日被执行2.92亿元外,其上半年其他3起的执行标的,仅为1.33万元。
此外,2022年绿地控股涉及的司法诉讼有88起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上半年众多司法案件,下半年开始进入宣判阶段,接下来,张玉良和绿地控股,也许将面临更多的被执行案件。
资金回笼慢
6月29日,标普将绿地控股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,从“SD”上调至“CCC-”,还将绿地控股担保的高级无抵押票据的长期发行评级,从“C”上调至“CC”。
表面看,此次信用上调,系绿地控股于6月21日,支付了票据GRNLGR 6.75 06/25/22同意征求相关的同意费,和非合格票据持有人款项。
该票据是绿地控股,于2019年6月25日发行的两年期境外债,本金5亿美元、息票率6.75%的票据。
5月27日,绿地控股官宣此票据无法按期支付,需展期一年。这拉开了绿地控股正式违约的序幕。
随着展期的顺利通过,外界似乎看到了绿地控股利好的一面。
但事实非也。
未来一年,绿地控股的境外债务到期规模,约为24亿美元,其境内债券和可回收债券,还有约96亿元人民币。
标普认为,由于2022年大量债务到期,以及绿地控股流动性异常疲弱,将面临更高的还款风险。2022年下半年,到期的以美元计价高级票据的还款,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事实上,下半年张玉良和绿地控股,能否有效进行债务的偿还,将取决于其资产处置的力度,以及销售回款的能力。
5月末,绿地控股曾称,计划每年以500亿-700亿的进度,用3年时间,出售2000亿资产,用于偿还所欠债务。
张玉良的计划很美好,但现实却是残酷的。
自2021年开始,绿地控股先后出售了海外众多酒店资产,资金回笼近40亿元,而在国内资产处置方面,似乎陷入了雷声大、雨点小的状态中。
绿地控股2022年一季报数据披露,期内处置固定资产、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只有586.2万元。
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第四季度,为11.7亿元。
有业内人士称,随着前端销售的逐渐复苏,各家房企的恢复能力正在缓慢的增长中,但受限于信心的打击,短期内,市场对于地产资产的收购,将处于谨慎再谨慎的状态中。
换句话说,大环境低迷的背景下,家家日子都紧衣缩食,卖资产的多,但真正的买家并不多见。
而绿地控股的资产中,大比重以商业办公为主,且多分布在2、3线城市,这样的项目本就更加难卖。
销售方面,受大环境拖累,上半年行业整体大幅下滑,绿地控股至今仍未官方发出其5月份的销售数据。
但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,1-5月绿地控股销售额497.2亿元,同比减少59.3%。
可预期的是,下半年销售会回暖,但能否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,难以判断。
质押加减持
销售的不明朗,加上资产的处置的难度,摆在张玉良面前的是双重困境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继续选择股票质押。
6月22日,绿地控股发布公告,第一大股东格林兰投资,再次质押4500万股于中信银行,用于支持公司的生产经营。
而一个多月前的5月12日,格林兰就已经将其持有的16亿股,质押给了浦东发展银行,占到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2.52%,用途同样用于支持公司生产经营。
更早的3月,格林兰曾向华夏银行质押8500万股,质押股份市值3.67亿元,目的也是一样。
三次质押后,格林兰持累计质押绿地控股的股份,已经高达24.537亿股,占其持股比例的70.68%,占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9.2%。
格林兰未来半年内,到期的质押股份,累计数量为2.5亿股,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7.2%,占绿地控股总股本比例为1.96%,对应的融资余额为7.79亿元。
未来一年内到期(不含半年内到期)的质押股份,累计数量为17.3亿股,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49.83%,占绿地控股总股本比例为13.54%,对应的融资余额为32.50亿元。
不仅如此,张玉良还在市场低迷、股价顿挫的时候,选择减持套现。
5月18日,绿地控股公告称,格林兰于4月21日至5月18日期间,通过大宗交易,累计减持2.331亿股,占公司总股本的1.82%。
减持前,格林兰持有绿地控股37.22亿股,占总股本的29.13%;而减持后,尽管仍为第一大股东,但股份减至34.89亿股,总股本降低为27.31%。
一般情况下,大股东减持套现,都发生在公司股票牛市上涨期间。而股票低迷时,更应该增持才对。
格林兰选择股票低迷的时刻减持,要么套现跑路,要么割肉填坑。
而格林兰是一家将1000个拥有股权的员工,拆分为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,存在的有限合伙企业,张玉良为企业的实控人。
这样的结构,张玉良和绿地员工套现跑路的概率几乎为零。那只有一种可能,割肉减持,向绿地控股输血。
但不管是抵押还是减持,都只是权宜之计。
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,绿地控股的短期借款、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,总计930.2亿元,但其自有资金只有656.8亿元。
要想填满273.4亿元的债务巨坑,张玉良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——加快卖资产。
虽然张玉良计划3年内处置2000亿资产,但按照目前的情况看,如若不加快速度,恐怕资产还没处置,绿地控股就已经倒下了。
分享到微信
黑石收购案未了局与潘石屹的沉默